百度 既然未曾带经,空着手来有什么益处?纵然见到了大士,又叫大士怎能知道那就是你,你是那样的恭敬虔诚?你应当赶快回去,把我说的这部经带来,利益济度此土众多苦恼的众生,这就等于是面见了诸佛,亲奉供养一样。

提振消费,政策持续加码。近日,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提出9方面23条举措。
农产品消费一头连着百姓生活,一头连着农业生产,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,也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。《方案》的发布,释放出拓消费、扩内需的积极信号。
我国地域辽阔,气候地貌多样,孕育了大批独具特色的乡村“土特产”。天帮忙外,人更努力。近年来,各地因地制宜,开发农业多种功能,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将众多“土特产”培育成支柱产业。
云南的咖啡有“咖”位,广东茂名的荔枝结出“甜蜜果”,山西大同的黄花菜开出“致富花”,就连以往依赖进口的鹅肝、蔓越莓等“洋货”,如今也成了“中国新特产”,纷纷走向世界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新认证绿色、有机、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已达3.6万个。2024年,我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。越来越多的“土特产”成为消费者的心头好,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
成绩有目共睹,但是短板亦不容忽视。例如,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偏低,不少农业企业依赖收购初级农产品维持经营,利润空间有限;流通成本高、损耗大成为瓶颈,“土特产”多为鲜活农产品,极易腐烂变质,我国蔬果采后损耗率高达20%至30%;农文旅融合深度不足,同质化问题突出。
如何让小小“土特产”更好地走向大市场?今年3月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,明确提出“促进绿色、有机、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”。此次农业农村部的《方案》亮点在于精准施策、全链条发力。一方面,聚焦农产品消费的供给端、流通端、市场端三个关键环节,提出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、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、深化游购一体、挖掘网络销售潜力等举措,精准破解堵点难点;另一方面,加强部门协同,强化财政金融支持,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,以系统性部署激发市场活力。
这些年,从“有啥买啥”到“啥好买啥”,从填饱肚子到追求“吃得好”“吃得健康”,消费升级浪潮下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“优质优价”买单。不仅如此,人们愈发注重消费带来的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。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(2025—2034)》预测未来十年,随着我国经济稳健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,蔬菜、水果、肉类、奶类以及水产品等农产品消费持续升级,高品质与特色化需求将持续攀升。
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,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。小特产承载着大期待,但要从田间地头走向大市场,闯出一片天地,并非易事。首先需要深耕品质,持续满足消费新需求。有了过硬的产品,还需要懂营销、有渠道,方能实现“优质优价”。此次《方案》的一系列举措,瞄准农产品加工的“创新点”,打通产销对接的“关键点”,呼应了全国统一大市场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”的目标,有望进一步提升消费质效。期待政策加速落地见效,让更多优质“土特产”香飘大市场,绘就消费升级新图景,拓宽乡村振兴新路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)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#ce.cn(#改为@)。详见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